学院新闻

编外大学生村官三合村圆梦

  • 作者:
  • 来源:威廉希尔中文官网
  • 发布时间:2010-04-06
  • 点击量:

“今天刚好是我们三合村文化楼落成的日子,今天晚上我们这边要唱大戏呢,你的电话打得可真巧啊!”一个悦耳的声音在电话另一头响起,对于记者的冒昧打扰,她没有一丝反感,热情地介绍自己即时的情况。

她叫骆嫦琳,是广东省廉江市三合村的“妇女主任”。从此前媒体的报道中我们知道,2008年,刚刚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她,和几个伙伴自愿来到三合村协助村里管理村务。2009年3月,他们开始长期驻扎三合村,成为“没有薪水,没有编制,也没有任何待遇”的编外大学生村官。

通过电话几天后,记者见到了骆嫦琳和她的伙伴梁雄,他们正准备去上海参加一个短期的农村管理培训。她热情地向记者展示他们和村里孩子们的照片:“你看,这些鞋,都是那天文化楼落成,我让他们穿上的。平时他们都光着脚板到处走。”话语间流露出的喜爱之情,俨然一位邻家的大姐姐。

不为名不图钱的编外村官

“屋子是村民们的,吃的是村民的,出行的摩托都是村民的。靠村里外出打工企业老板的一些资助和团队自身微薄的盈利生活。”这就是骆嫦琳和她的伙伴们在村里的生活条件。她的伙伴梁雄,是广东药学院2009年的毕业生;马锦添、陈国锋、林金旭等,是来自广州不同高校不同年龄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和骆嫦琳一样,自愿在村里驻扎。

骆嫦琳介绍,与三合村结缘源于曾经的一次巧遇:2006年,他们这群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偶然结识了一位热心大学生发展的社会人士—宋平。他早年当过新闻记者,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已有十余年。当时,宋平与同事们深入广东农村拍摄纪录片《南粤春潮动地来》,意外发现了各方面条件都不错、适合大学生团队驻村的自然村三合村。

在宋平的倡导和带动下,骆嫦琳在读大学时,就开始了她至今3年有余的“村官”生活。“一开始我们觉得宋老师说的东西都太宏观了,但在实践中我们慢慢发现,这一切都有实现的可能。”

一开始大学生们只是寒暑假进村服务,直到2007年10月,宋平带着7名大学生、还有1名律师来到三合村,开始实践他们“大学生团队帮助新农村建设”的理想——正式驻村。梁雄介绍说,其实农村只是他们称之为“小蜜蜂”团队所做事情的一个部分。在城市,“小蜜蜂”团队有自己的创业平台,他们努力汇集高校的大学生资源,开创了“大学生首届职业生涯绿卡培训(六西格玛)”;开了自己的包子铺,用赚取的利润支援在建设农村的伙伴们。

据梁雄介绍,团队现在核心骨干有20多人,边缘和外围的大学生加起来则有七八十人。他们拧成一股绳,希望在三合村树立起一个大学生团队管理农村的典型,帮助农村、农民掌握科学发展之道,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听不懂的方言到听得懂的蹩脚普通话

但对于大学生们而言,这是一个困难重重的梦想。骆嫦琳是一个来自惠州的城市独生女,从2007年利用寒暑假进村实践,到2009年正式驻村,她走了不少弯路。“到了农村才发现,村里的情况是很复杂的,很多刚来的大学生一开始很难理解农村的现实情况。有一些村民态度粗暴,他们只会用最直接的方式——拳头,来解决问题。”

去年4月发生的一幕至今令骆嫦琳记忆犹新。当时,前前任村长的儿子霸占了村里的鱼塘,还在公家的地里种自家的荔枝。现任村长想收回土地,但采取了强行收回的办法。结果,前前任村长的小儿子在众人面前拿起刀,要砍向村长。

“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面,我吓坏了。”骆嫦琳告诉记者,后来大学生们努力从中调解,告诉村长正确的事情要用正确的方法解决,收回土地要按“口头——书面——再回收”的必要程序办事,才不会惹村民不满。“还好最后没有闹出人命”。

一开始,村民不理解、也不接受这群大学生。因为在村里,中青年劳动力均已外出打工,连现任的村长也是外出打工后,被村民们叫回来的。他们感到奇怪,读了大学,为何还要回村务农?

据介绍,三合村是廉江市自然生态及生存环境较好的一个自然村。大学生们刚刚来到这个村的时候,村民们还以为他们是记者,因为他们随身带着相机,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到处拍个不停。

“我们告诉村民,我们是来帮助他们建设农村的。”骆嫦琳说,为了让村民们信任,他们做了许多努力,用热情和实干赢得他们的心。他们努力学会和村民沟通,同时把一些科学知识和观念传递给他们,特别是年幼的孩子们。“我们希望用现代的文化和精神去感染他们,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我把他们的孩子教好了,他们自然就会慢慢觉得我们是对的,开始信赖我们。”

而今,三合村已经在大学生们的帮助下,联合来自广州高校的农科教授,构建了鱼塘养殖、大豆养植等农业产业方案,成为廉江信息中心建设信息体验站选中的第一个自然村。

在与村民的朝夕相处中,大学生们日渐获得村民的好评和信任。以前,村里开会都是用地方方言,后来,村里干部发话,为了让大学生们能听懂,村干部们开会都讲蹩脚的普通话了。

从一个三合村到N个三合村的理想之路

坐在记者前面的骆嫦琳和梁雄朴实而理性,言谈间流露出超乎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成熟。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里,骆嫦琳给记者展示了他们的驻村“理想”:《生态文明大学村产业发展方案》、《现代流程农业》。

“这也是我们要带到上海去交流的方案。”骆嫦琳介绍道,“现在中国农村的情况是很复杂的。在一些地方,大学生村官到村里,个人其实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我们希望首创这种以大学生团队为桥梁、构筑城市和农村互通的方式,为‘新农村’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记者看到,方案中,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环环相扣、十分完善的设想。通过“小蜜蜂”团队的大学生,了解农村实地情况,然后回到城市中寻求相关产业的人才、技术、资金支持。再将这一系列资源与农村挂钩,推出符合该村实地情况的产业,然后通过大学生们把产业化成果推向市场,最终使农民获益。

在他们称之为“现代流程农业”的体系中,详细分析了中国当代农村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和运行体系,希望通过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农村,构建“专家教授+大学生村官+农户+基地+项目+市场+政府+资金”的新模式运营。

“最终一定是要获利的。”梁雄说,他们现在处于一个“生存期”,即只能自给自足并不断尝试和努力的阶段,其中辛苦自不必言。如今,三合村已经请到了中山大学唐秋华教授义务指导鱼塘养殖工作,华南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也从技术上支持他们的高蛋白大豆培育工作。在这两项工作中,大学生们已经拿出了两个系统的项目方案,正在寻求政府或企业的资金支持。还有来自中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的许多农业专家都成为他们的人才储备,十分支持他们的想法和实践。

“这一切冲击着村民们原有的观念。”骆嫦琳说,眼下,新的技术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摆在农民们眼前,已经让农民们开始信任他们这些大学生。“最主要的,我们要寻求一种能‘落地’的方法,符合农村实际,让农民能获取最大利益,不止是经济上的,还有精神上的、文化上的、生活理念上的……”

骆嫦琳说,他们现在通过各种考察,只能先选择三合村作为一个试点。一旦在这个村里做成一个典型,大家看到了这一做法的好处,自然会慢慢接受。那时他们再扩大到三个村,依据不同村的不同特点落实他们的想法。如果三合村成功了,那就接着大范围地推广。他们的最终理想是让更多的大学生践行这一理念,帮助农村实现更好地发展。